乳城镇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城东南4公里处,是县政府所在地,是乳源县的工业重镇、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和信息中心。距离韶关市区31公里,东临武江区,西连东坪镇,北与游溪镇、一六镇交界,南邻武江区,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距京广高铁韶关站25公里,一小时可达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1小时经济圈。全镇土地总面积20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710.68公顷,水田面积1640.1公顷,林地面积1.423万公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97米,是丘陵平原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水河自西向东穿越境内汇入北江。乳城镇(街)下辖13个行政村,218个自然村,5个社区居委会。2020年末,全镇户籍人口68701人,约占乳源县的30%,其中城镇人口41831人;常住人口101349人,约占乳源县的54%,其中城镇人口80337人。
桂头镇是乳源瑶族自治县的一个平原镇,镇政府驻地位于县城东北面的武江河畔,南距韶关市区29公里,距县城25公里。镇域东南与武江区重阳、浈江犁市镇接壤,西北与本县的游溪镇、必背镇交界,北与乐昌市长来镇毗邻。境内有韶关丹霞机场、京广铁路、武广高铁、乐广高速公路,镇区属省道248线、250线交汇点,县道325线、326线纵横贯穿全境,武江河经镇域由北向东南从中部流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乳源瑶族自治县的三个中心镇之一。境内有南朝陈军名将“陈司空征北将军侯公安都墓”和“侯安都纪念馆”。镇辖1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93个自然村;镇户籍人口38462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7699人,农村户籍人口30763人;总面积125平方千米,农业耕地面积1966.7公顷,森林面积800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 桂头在其西北有桂山,又称桂塘山,桂头街在桂山东南端,故得名桂头。桂山是因山上长有很多桂花树而得名。桂头1940年间是省府迁韶关时的示范乡——称为仁和乡。1957年是韶边瑶族自治县县城。1958年底成立桂头公社,1983年桂头公社改为桂头区,1986年改为桂头镇。1988年11月分出杨溪乡,并划草田坪村归方洞林场。2001年2月,原方洞林场、杨溪乡合并于桂头镇,2005年5月区域调整时又将方洞...
大桥镇是一个独特的古道风情小镇,位于乳源西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约38公里,境内有国道G240线,京港澳高速公路在境内设有1个出入口,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镇属乳源3个中心镇之一,东邻必背镇,西邻乐昌市沙坪镇,南邻东坪镇,北邻乐昌市云岩镇,西南邻乳阳林业局。镇域总面积384平方公里,辖2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265个村(居)民小组,户籍总数10025户,总户籍人口4.51万人。 镇域旅游景点众多,人文历史厚重,历史文化遗产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京古道,国家住建部和文化旅游部等单位联合公布的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大桥村和深源村,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观澜书院等;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客家民俗艺术“圣祖祭”“契娭生日”“武操惊狮”等;景点有获得中国金马奖中国最佳温泉度假酒店荣誉称号的蓝山源岭南东方温泉酒店,南岭国家公园、南岭一峰生态园、大桥古村、深源古村、铁龙头红色美丽乡村、核桃山乳北人民抗征队会议旧址等。 近年来,大桥镇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要求,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大力实施“123”发展思路,“一瓶水”、“两桶油”、“三项产业”逐步壮大。大桥镇被评为全国第十批“一村一品”油茶示范镇,大桥村、深源村荣获中国传统村落荣誉称号,中冲村被评为“国...
一六镇是乳源瑶族自治县三个平原乡镇之一,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北部,境地东邻韶关市武江区,南邻乳城镇,西邻东坪镇,北邻游溪镇。镇政府驻地一六村委,距武广高铁韶关站35千米,省道广乐高速1线、省道250线穿镇而过,县道322线、359线交叉口位于镇区中心,距京港澳高速公路乳源出入口12千米,距离广乐高速乳源出入口7千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全镇总面积84平方千米,其中总耕地面积1113.33公顷,林地面积5139.93公顷,森林覆盖率65.81%。辖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有63个自然村(其中瑶族迁移自然村30个),95个村民小组。镇有户籍总数5256户,户籍总人口17786人,其中农业人口13550人。镇内设有中学1所,在职教职工40人,在校学生365人;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2所,在职教职工78人,在校学生1075人;幼儿园4间。镇级卫生院1间,村级卫生站8个,在职医师23人(包括乡村医生8名、在职医师有1人广州进修规培三年)、护士15人,设床位8张。 旅游资源:境内景点有东粉温泉、乐群乐夫村农民协会和农军防御战旧址、牧草园农场、东粉湿地公园、西瑶彩田、山城水都旅游度假村、下社鲜花盛开的村庄、乌石岭新村等。 特色饮食:芋头鸭、香猪宴、麻辣花生豆腐煲、辣椒拌凉菜、辣椒花鱼、窄粉...
洛阳镇地处南岭腹地,位于乳源西北部,全镇总面积(含天井山)588.9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555.6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4.31%。平均海拔600多米,镇域内河流19条150多公里,是珠江的重要源头。镇域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16.5℃,年均降雨量2200毫米,热量足,湿度大的特点,是南岭高山茶、中草药生长的宝地,被誉为“南岭瑶山茶之乡”。 近年来,洛阳镇确立打造“洛阳茶旅小镇”目标,以“守生态管护底线,创绿色发展亮点”为工作思路,完成“洛阳茶旅小镇”规划,并顺利建成“茶旅小镇”核心区,镇域茶旅版图已具形态,镇域内的华瑶、天瑶、瑶山王等生态茶园成型成熟,有机茶叶的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每年举办“采茶节”,茶企在“中茶杯”、“蒙顶山杯”等全国性的名优茶评比中屡获金奖、特等奖,当地高山茶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成功创建为广东省“茶叶专业镇”。 全镇辖13个村(居)委会91个村小组(其中1个少数民族村小组),总人口10613人,境内生活着汉、瑶、畲等民族同胞,其中少数民族1049人。全镇有基层党组织21个。其中,党委1个,总支2个(坪溪村党总支、深洞村党总支),支部18个(其中两新党组织3个:丰源九节茶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深洞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仙门奇峡党支部)。党员...
大布镇地处乳源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镇总面积220.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3万亩,林地面积28.83万亩,森林覆盖率65.59%(含广东省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东与武江区江湾镇、曲江区罗坑镇交界,南与英德市波罗镇、石牯塘镇相邻,西北与洛阳镇相连,省道258线贯穿全境,是生态发展镇和革命老区镇。 近年来,大布镇依托独特的地理与气候优势,大力发展以笋干、番薯干、腐竹为主的“乳源三宝”。镇内有农民企业4家,专业合作组织29个,家庭农场4个。目前全镇种植笋竹约2万亩、番薯5000余亩、辣椒5000余亩,黄豆500余亩,牛大力、五指毛桃等中草药种植面积300余亩。2021年,笋干产值达5500万元、番薯干产值约3700万元、腐竹产值约650万元。 一直以来,大布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新农旅”三字文章为主要抓手,积极抓好新能源产业、农业、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必背镇是乳源瑶族自治县三个瑶族乡镇之一,原叫“鳖背”, 因有小山形如鳖鱼背,故名“鳖背”,由于“鳖”字笔画多难写,讹为“必背”,跨东经113° 14′,北纬25° 00′,必背镇位于乳源县城北部约50公里的大瑶山腹地,镇区位于杨溪河南侧,交通联系主要汇,广乐高速公路在桂头镇西部设有出入口(杨溪出口距离必背18公里)。京珠高速在乳源有三个口。此外,设在桂头镇的韶关机场已列入国家机场发展规划。必背镇是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过山瑶的祖居地之一,吸引着海内外瑶族同胞寻根问祖,成为乳源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先后被评为中国绿色名镇、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新兴十大品牌、中国休闲优秀奖、中国休闲最佳乡村、广东省旅游特色镇、广东自驾游最佳去处。 全镇土地面积147平方公里,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镇地势由西往东倾斜,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年平均气温19℃左右,年均降雨量2079.5毫米。山地面积2800公顷,林地面积1.24万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0.4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5.02%,;农业耕地面积700公顷,其中水(旱)田面积563公顷,水浇地面积137公顷。辖必背、王茶、桂坑、方洞、半坑、公坑、横溪7个村委会和必背口社区1个居委会,村民小组5...
位于乳源的东北部,为县域3个瑶族人口聚居镇之一,西南距县城18千米,南距一六镇7千米,北距桂头镇6千米,广乐高速、省道250线(乳桂线)贯穿而过,距广乐高速公路出口3千米,距京珠高速公路出口18千米,镇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全镇三分之二属瑶族山区,三分之一属丘陵平原地区。林地面积174238亩、农业耕地面积13122亩,森林覆盖率达92%。全镇户籍总数3713户,户籍人口13042人,其中瑶族7105人,占总人口的54.5%,农业人口10387人,占总人口的79.7%。镇域辖11个村委会(汉族3个,瑶族8个),1个社区居委会,77个村民小组。 农经作物。平原地区盛产水稻、槟榔芋、黑美人西瓜、甘蔗、花生、兰花等,瑶族山区盛产茶叶、中草药、木材、山棕、冬菇、竹笋等。 古树。2020年6月,经市委、市政府审定游溪镇中联村树龄为567年的樟榕合抱,被称韶关市“十大樟树王”之一。 瑶族风情特色村寨。镇域内有大寮坑村委八一瑶族新村、新会村、中心洞村委政研瑶族新村、冷水岐村委木笼博爱瑶族新村、营坑村委营康新村。
东坪镇是乳源三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地处县城西北部,距离14千米,国道323线、省道258、249线、县道358线分别贯穿全境,京港澳高速公路在境内东田村设有出入口。镇域面积39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331.5平方公里(占比84.14%,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273.17平方公里,占比69.33%),南水书库水域面积38平方公里(占比9.64%),耕地面积10.97平方公里(占比仅2.78%),因此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镇内有全省第三大水库南水湖,为一级水源地保护区,水库库容12.5亿立方米,目前供应韶关地区130万人民用水。 镇下辖1个居委、11个村委,82个村民小组,33个瑶族迁移点,总人口13752人,其中瑶族人口占比52%。12个村(居)委中,新村、下寨、茶坪、东田4个村委为瑶族村。 镇党委下辖基层21个党组织,其中党总支1个,党支部20个,“两新”组织2个;全镇党员588名,其中女性党员160名,35岁以下年轻党员 119名,大专及以上学历 137名。政府内设10个办公室、3个事业单位;核定编制78人,其中行政编(含参公)54人,事业编24人。目前,我镇实有编制人数62人,其中行政编(含参公)41人,事业编21人,聘用人员40人。 近年来,全镇齐心协力统筹推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