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布镇地处粤北山区岭南山脉深处,是典型的石灰岩高寒山区镇和生态发展镇,是南岭国家公园入口社区之一。2023年,大布镇成功获得2023年度全国革命老区宣传工作优秀奖,获评2022年度广东省信访工作示范镇;党建品牌“布谷鸟”课堂作品《“布谷鸟”播党声解民意 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荣获广东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入选中国政研会2023年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并在全国城乡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培训班上作为优秀案例进行经验分享。2024年,大布镇成功创建广东省卫生镇。
——地理位置。大布镇地处乳源南部,东与武江区江湾镇、曲江区罗坑镇交界,南与英德市波罗镇、石牯塘镇相邻,西北与洛阳镇相连,省道258线贯穿全境。
——历史人文。宋乾道三年(1167年),大布境内就有人居住,地属乳源乡大富里。据《乳源县志》记载,明弘治年间,瑶人李本琛从肇庆调防乳源,驻大布牛婆峒,后在该地扎根立业,成为牛婆峒开村鼻祖。清朝时期,牛婆峒、大布洞就发展成为乳源县28个较大的乡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大布的先辈们披荆斩棘,历尽沧桑,一代又一代大布人砥砺奋进,艰辛创业,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明,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大布位于客家地区,民风淳朴,当地村民具有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在解放战争时期,大布人民直接站在革命斗争的第一线,各类革命组织风起云涌。师村首战,奠定了大布革命的新局面;在大布青龙祠成立的英乳边区人民联防办事处,是韶关地区成立的第一个革命政权。矗立大布各村村头的炮楼,向我们讲述着当年的烽火故事。
——行政区划。全镇总面积220.26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委1个社区,村民小组85个。
——基层党建。大布镇共有1个社区和7个行政村,有“两委”干部共32人。大布镇党委下设1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30人,设立39个党小组,其中单建21个、联建18个,实现村民小组党组织覆盖率达100%。全镇共选拔出8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带头人后备力量初步人选。
——人口情况。全镇总户籍数2963户,户籍人口13897人,常住人口约5000人。
——经济实力。2024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2.5812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第一产业0.9673亿元,同比增长4%;第二产业0.2247亿元,同比增长5.8%;第三产业1.3892亿元,同比增长1.3%。
——支柱产业。近年来,大布镇依托独特的地理与气候优势,主要产业有“乳源三宝”(腐竹、笋干、番薯干)、铁皮冬瓜、西洋菜、中药材种植等特色精品农业,目前全镇种植番薯3300余亩、黄豆2300余亩、笋竹超2万亩。2024年,“乳源三宝”总产值约8700万元,笋干产值超5300万元、番薯干产值约1800万元、腐竹产值约1600余万元。依托“风”“光”旅游等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探索新文旅融合发展的大布路径,引进有大布分散式风电三期项目、分布式太阳能光伏项目等新能源产业。2024年,乳源大布风电一、二期项目总装机容量160MW,安装有69台风力发电机组,项目位于大布镇的废弃矿山及尖峰笔、三磨芨一带山脉,总发电量4.866亿度,发电收入2.2亿元,是目前广东省核准的最大装机容量山地风电项目。
——区位交通。大布镇距离乳源县城约60公里,省道258线纵贯全镇。
——科教文卫。全镇建设有中小学校2所,在校学生977人,其中中学366人,小学611人;幼儿园2所,在校幼儿177人;有乡镇卫生院1家,村级卫生站7间。
——旅游资源。大布镇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钨英炮楼”、“坪崆炮楼”、“首战狮村”、“英阳乳曲人民反蒋抗征队队部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辖区内有华南唯一地陷大峡谷——广东大峡谷,是老牌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峡谷是广东地貌的一条美丽的“伤痕”,全长15公里,最高深切度是400多米,距今已有约一千万年的历史。同时,广东大峡谷也是旅游度假村,广东大峡谷丽宫果园度假村,现拥有以果园为主题的吊脚楼酒店客房83套、峡谷农家餐厅、丛林烧烤园、微型足球场、会议室、房车营地等。
——生态文明。大布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拥有林地面积28.8万亩,森林覆盖率67.34%(含广东省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年无霜期286天,水资源蕴藏丰富,年均降雨量为1995.6毫米,平均海拔600多米,四周群峰叠翠,是典型的石灰岩高寒山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