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原叫“鳖背”,因有小山形如鳖鱼背,故名“鳖背”,由于“鳖”字笔画多难写,讹为“必背”。必背瑶族属过山瑶,是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因其“耕作一山,则移一山”的游耕特征而得名。必背镇是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过山瑶的祖居地之一,吸引着海内外瑶族同胞寻根问祖,成为乳源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先后被评为中国绿色名镇、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新兴十大品牌、中国休闲优秀奖、中国休闲最佳乡村、广东省旅游特色镇、广东自驾游最佳去处。
——地理位置。必背镇地处乳源境北部,东靠桂头镇,西邻大桥镇,南邻东坪镇和游溪镇,北邻乐昌市长来镇,是乳源三个瑶族乡镇之一。
——历史人文。必背原属乐昌县管辖,1963年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后纳入乳源行政区域。必背瑶族属过山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隋唐时期从湖南等地迁入,明代以后,因为灾荒和战乱,必背瑶胞又大批向广西、云南等地迁徙,后再流散到东南亚,并辗转迁移到欧美各国。1931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红七军来到乳源杨溪与乐昌长来之间的武江河边渡河,遭到国民党军队的阻击。邓小平率已过河部队突破敌人封锁,经仁化向江西中央苏区进发。没有过河的红七军由张云逸军长带领向后撤退至乐昌县罗家渡过河,回经必背的半岗岭瑶寨、横溪下湾村,会合在铁龙头村。红七军经半岗岭村时,瑶族同胞主动为红七军打火把、引路,帮助红七军顺利通过瑶山到达横溪的龙沟岭进入下湾村,于下湾村和溪头村驻扎休息两天后继续行军前进。1984年美国瑶族华侨、华裔代表团曾专程回来寻根访祖,并到必背镇桂坑村朝拜了“盘安山公”祖墓。为此,1986年6月在香港开幕的第一届国际瑶族研讨会,闭幕式就放在必背举行,由此,必背镇吸引着海内外瑶族同胞寻根问祖,成为乳源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
——行政区划。全镇总面积147平方公里。辖必背、王茶、桂坑、方洞、半坑、公坑、横溪7个村委会和必背口社区1个居委会,自然村49个,村民小组56个,设有镇级卫生院1间。
——人口民族。截至2024年12月,全镇总户籍数2842户,总人口8506人。其中,农业户籍2549户,人口8114人。
——支柱产业。以种植养殖为主,主要有瘦身鱼、公坑辣椒、瑶医瑶药、瑶山茶叶、有机水稻、石韭菜等特色产业。
——区位交通。距乳源县城54公里,距广乐高速杨溪出口15公里,距韶关丹霞机场30公里,省道249线贯穿全境。
——经济实力。必背镇主导的已纳入国家投资统计库的招商引资动工产业项目4个,项目计划投资总金额达4310万元,涉及文化旅游、儿童乐园、职业技能培训、生态茶加工、乡村民宿、农文旅产业链延伸、车间打造等多个领域。2024年,必背镇新签约项目共7个,总投资额为1.621亿元,所有项目均已动工建设。2024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38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060万元,第二产业1354万元,第三产业7972万元。
——旅游资源。必背镇有着原生态的瑶族风情文化和自然风光。十八里瑶寨风景区位于必背镇区辐射周边18公里,是一条以桂坑彩石谷为起点,串联桂坑尾村、必背瑶寨、大村古村落、瘦身鱼露营基地,以横溪水库为终点的瑶乡风情走廊。其中,桂坑彩石谷以夏秋季节水位下降后显露的彩色河床为特色,主要发展溯溪、露营等“夏季经济”,带动周边农家乐特色餐饮发展,年接待游客量约15万人次。桂坑尾村,因连片百亩梯田景观及浓郁瑶族民俗文化活动等优势,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乡村”,该村是必背镇瑶族师爷最集中的村庄,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盘王节代表性传承人盘良安现居于此。必背瑶寨,占地面积约13.2亩,目前已启动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过山瑶风景区民俗项目,拟打造A级景区。大村古村落,村内房屋多为传统吊脚楼,比较完好保留了瑶族人民原始的生活场景。瘦身鱼露营基地依托山泉水养殖特色瘦身鱼,引入第三方运营露营基地,提供露营帐篷等设施。横溪水库作为生态水源保护地,湖光山色宜人。
——生态文明。必背镇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镇地势由西往东倾斜。境内森林、水力资源丰富,林地总面积1.24万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0.4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5.02%。水利资源丰富,共有小水电站15个,中型电站3个,总装机容量10.7505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