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西部,东邻韶关市武江区,西连清远市阳山县,南毗清远市英德市,北与乐昌市接壤,西北角与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相依,是广东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全县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在韶关市排第3位),辖9个镇、116个村(居)委、1069个村民小组。全县户籍人口23.23万人,其中瑶族人口2.59万人、占比11.13%。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培育区”“省级瑶药产业园”“广东省健康县”“广东省首批信用示范县”“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县城”(省级)评审。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8.07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全市第一。
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置县,至今有850多年历史,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域瑶族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禅宗文化、古驿道文化同放光彩,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下,乳源人民善良淳朴,社会安定祥和。乳源瑶族属“过山瑶”,主要聚居在必背、游溪、东坪3个镇,迁居欧美和东南亚国家的瑶族同胞认定乳源是他们的祖居地,因此乳源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
交通区位优越显著。乳源自古是岭南交通要道,境内“西京古道”因历史悠久被誉为古京城通往岭南地区的“高速公路”。乳源紧邻粤港澳大湾区,有便捷快速的“水陆空”交通网络,距离京港高铁韶关站27公里,国道323线、240线和省道249线、250线、248线、258线、246线纵贯全县,乐广高速、京港澳高速、韶关北环高速等3条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位于乳源桂头镇的韶关丹霞机场已开通多条国内航线,连接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多个城市;韶连高速乳源段、北江航道韶关港乳源作业区、韶关丹霞机场快速路建设已列入规划,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工业发展质效跃升。工业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氯碱化工新材料产业、新能源电池产业、纸制品和包装产业、建材产业、大健康产业和研磨材料产业等七大产业,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链、氯碱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三条产业链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获评省级特色产业园(铝箔)。乳源东阳光公司是全市首家产值超百亿的民营企业。全县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9家,专精特新企业31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家。科研实力扎实,与省科学院合作共建广科乳源产业创新园,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依托民族地区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引进东阳光大健康、东鹏饮料、宏格等重点限上批发零售企业,总部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农文旅产业融合。创建省级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千亩示范片3个,种植粮食作物11.24万亩,农林牧渔业产值17.7亿元。结合瑶客、红色、禅宗、古道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过山“谣”》《不息的号角》等艺术精品节目。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建成云门山生态旅游区、蓝山源旅游区等重点景区,积极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文化体验、森林康养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2024年成功举办广东省青少年铁人三项锦标赛和广东省铁人三项公开赛(韶关乳源站)、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华南区)自行车骑游大会(韶关乳源站)等赛事活动。通过举办瑶族“十月朝”文化旅游节、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西京古道徒步行等节庆赛事活动,进一步擦亮“世界瑶乡 疗愈圣境”旅游品牌。共有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4个。
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乳源地处中亚热带山地,溶蚀高原地貌显著,境内森林、矿产资源丰富,水质和空气质量达标率达100%。境内拥有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三分之一面积,2024年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任务6.9万亩,新造林抚育3.3万亩,建设森林乡村1个,古树公园1个。林地总面积19.4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8.51%。拥有广东省内库容排名第四的南水水库,蓄水量达12.81亿立方米,水面面积38平方公里,水质优良。矿产资源品种较为齐全,共发现矿产资源27种。
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全县有完全小学12所,初级中学7所,完全中学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30所,教学点9个,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乳源实验学校——全省高校第一个县中托管项目顺利落地。全县有县级公立医院3家(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9家,公建民营规范化建设村卫生站83间、个体诊所23家。县人民医院持续推进三级医院服务能力水平提升,是2024年韶关市唯一一家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的县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