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乳源新闻 > 专题报道 > 热点专题 >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洛阳镇:耕耘“天然氧吧” 培育“致富鲜花”

时间:2024-06-17 09:13:44 来源:洛阳镇/县工商联 访问量: -
【字体:
  “我要在洛阳这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被评为‘天然氧吧’的地方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自己和村民共同富裕的理想。”李志自豪说道。他说,作为洛阳镇一名乡贤,对“百千万工程”尽力而为,计划投资1000万元,在坪溪村建了绿手指食用菌基地,成立了绿手指食用菌有限公司。

  近两年来,已投入了346万元,种植香菇、猴头菇、平菇、木耳等食用菌,还种植了近100亩优质蔬菜、玉米、豇豆等农作物,并取得了丰硕的果实。2023年总产值270万元。
  他还讲述,在洛阳镇发展食用菌产业优势非常突出,地处南岭山腹的洛阳镇,行政区域面积588.25平方千米,是乳源瑶族自治县面积最大的乡镇,占全县总面积的1/4。境内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负氧离子高,森林覆盖面高达94%,植被良好,生态环境质量高……这里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最佳选择,近年来,许多乡贤利用这些天然优势,发展培育食用菌、竹笋加工、腐竹加工、药材等产业,为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提高农民收入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崇山峻岭的洛阳镇,盛开了“致富鲜花”!

  “您看这黑的发光的鲜的木耳是去年8月份开始培育的,10月份开始冒芽,一个月左右长出了第一茬黑木耳,一月采摘一次……”每当介绍起菌菇的培育、有机蔬菜的种植,绿手指韶关乳源基地负责人李志总是透露出年轻人对生态农业的热爱与朝气。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在助力产业项目、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镇村干部与绿手指交流与沟通越来越密切,政企合作共力推动高附加值产业项目发展的次数越来越多。

  图片

  企业负责人李志与工作人员共同采摘黑木耳
  该公司是洛阳镇在2022年底招商引进的企业,现已成为生产有机食用菌的农业龙头企业,依仗山好水好资源好的高山生态环境以及洛阳镇政府相关资金的扶持下,利用其专业生态有机农耕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三农视频制作与运营推广技术,完成绿手指有机食用菌基地耕作达11亩,年产香菇、茶树菇、平菇等10个品种的菌类20万棒。在原有种植基础上,绿手指通过一产农产品种植延伸二产加工,将菌菇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展,研发了菌菇粉、菌汤包、香菇酱等多种菌类产品。并抓住互联网发展契机,开发微商城小程序、抖音电商、会员商城等电商平台,以线下农场为基础,以互联网为渠道,通过公众号、新媒体直播进行推广,多年的“会员制模式”实施精准营销,为更多消费者提供安心食材。绿手指韶关乳源基地负责人李志对食用菌行业进行了深入思考,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功能独特的食物,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一荤一素一菌菇的饮食结构,通过以销定产,订单种植反推生产提供更加丰富的菌菇才能有信心开发这块沃土。

  图片

  企业工作人员分批包装产品
  眼下,正是菌菇生长的关键时期。只见一张张菌床上,一朵朵白嫩如雪的菌菇破土而出,娇嫩新鲜,一旁的工人们正在进行菌菇的采摘、分拣、装篮、上车等工作......洛阳镇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高附加值产业,通过整合35万的涉农资金,对绿手指公司原食用菌培植基地以搭盖遮光布、修建水利设施、完善种养配套设施等方式进行提升改造,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实际困难,为绿手指公司在洛阳落地发展保驾护航。除了资金方面的支持,洛阳镇还在土地要素上强化了服务保障,通过多次上门与该企业精准对接,提供“店小二”式到位服务,在了解到该企业还有种植有机蔬菜需要土地保障的需求时,洛阳镇村干部积极帮助谋划该项目发展,流转土地400亩出租给该公司种植高山有机蔬菜,实现了食用菌和高山蔬菜的轮种,推动食用菌和高山蔬菜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也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菜篮子”成为百姓致富的“钱袋子”。

  图片

  绿手指高山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大棚内部
  2023年该公司通过粮食作物+蔬菜+食用菌的循环模式实现了轮种、套种等提升土地利用率,全部采用有机标准种植,并在2023获得有机认证。绿手指韶关乳源基地全年种植多达60余种生态有机菜品,种植蔬菜+食用菌产量约30万斤,产值达270万元。为绿手指约3000个会员家庭,一万个零售客户提供安心食材。

  图片

  种植大棚内待采摘的菌菇
  自“百千万工程”开展以来,洛阳镇多措并举全力推动典型村“十个一”培育工作,其中高附加值食用菌产业便是洛阳镇推动乡村产业共富的一个缩影。洛阳镇常态化服务绿手指公司,帮助其盘活废弃坪溪小学闲置资源资产改建成了菌菇种植基地,并积极引导村委、企业利用种植基地成立了乡村振兴车间,以“基地+乡村振兴车间+农户”的模式,发挥“小车间”联农带农的“大作用”,成功带动25户村民加入到合作社,累计提供就业岗位79个,拉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完善了利益链,带领群众一起增收致富。只见一位位五六十岁的阿姨像“土专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基地当做自家菜园一样,打理的井井有条,“现在我在家里不仅能够带孙子,还能在家门口赚钱,感觉我这个老人家的能量又发挥了不少...”企业年轻的小伙与各位“土专家”相互交流种植经验,极大地激发本地乡土人才和外来年轻人的干事创业激情,同时也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乡村经济等全方位提升,凝聚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发展合力。

  笔者走访洛阳镇田螺坑村时,未进其村,先闻其香。村庄弥漫着清新的豆香,一根根制作好的腐竹带来浓浓的烟火气息,也带来了生机景象。这是在温家兄弟家庭腐竹作坊喜庆的一幕。

  图片

  工人在生产线制作腐竹
  作坊内,豆浆香气浓郁,工人正在热气腾腾的蒸汽生产线上忙碌,待豆浆表面结出一层油亮的豆皮后,熟练地将豆皮提起并晾在竹竿上,蒸锅上挂满了一条条鲜嫩、豆味十足的腐竹。人工传统与机械运转相结合的方法制作的腐竹,带着浅黄,散发着浓浓的豆香味,肉厚耐煮。
  早些年,温雪平外出务工,在以腐竹闻名的河源市,系统学习了地道客家传统美食腐竹的制作工艺。2021年,温雪平回到好山好水的田螺坑村创业。
  田螺坑水质优良,山泉水呈弱碱性,清冽怡人,是保证腐竹品质的重要因素。“我们做腐竹选用的豆和别人不一样,成本较高,用的是青豆,这样做出来的腐竹较香滑,味道更浓郁。”温雪平不仅选用山泉水为原材料,还选用当地种植的青豆为原材料,经过人工层层淘选,粒粒饱满,豆味浓郁。
  优质的水源、优良的青豆,再加上精湛的技艺,使得温家兄弟家庭农场腐竹小作坊的腐竹口感爽滑,醇香可口,深受市场喜爱。

  图片

  晾晒中的腐竹
  温家兄弟家庭农场腐竹小作坊自成立以来,紧密围绕市场需求,积极与客户沟通,调整生产策略,严格把控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大豆筛选到腐竹成型,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目前投入资金近20万元,共有2条腐竹生产线,平均日生产量100斤左右。产品主要售往韶关市周边、珠三角等区域。节假日,更是供不应求,尤其是在冬季,订单增多,工人加班加点赶制腐竹。

  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当地村民也成了直接受益者。温雪平自家种植的60亩青豆已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他以比市场价高的价格优先收购镇内的青豆,为村民增加经济收入。“虽然提高了原材料的成本,但我很开心,能回馈家乡,回报村民。”当谈及以高成本购买镇区青豆原因时,温雪平说道。

  “我们的腐竹和别人的不一样,别人的是块状的,我们的腐竹是条状的,一条条的,根根分明,颜色浅黄,有光泽,易折断,形状整齐,质量优良。”为了让更多顾客吃上优质的腐竹,温雪平计划扩大工厂生产规模,进一步打响温家兄弟腐竹品牌。

  图片

  洛阳温家兄弟腐竹成品图
  温家兄弟表示积极响应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政策,持续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以发展特色产业村为抓手,继续深耕腐竹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形成品牌效应,带动村民参与做强做大腐竹产业,提高收益,让田螺坑村变“富足村”。

  洛阳镇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以“一清单两张图两张表”为重要抓手,以引进投资规模大、发展效益好、产业带动强的“大优强、绿新高”项目为原则,大力开展招商引资。2023年8月,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等招商手段,引进上农项目投资有限公司落地板长村委,实施竹笋加工车间项目,招商协议投资2000万元。该项目通过盘活村委闲置办公楼房、厂房,有针对性地引进投资主体,改造闲置资产,建设竹笋、竹木加工厂房、办公楼、宿舍等共计1800平方米。同时,打造乡村振兴帮扶车间,推动乡村振兴联农带农,带动山区农民致富增收,力求实现企业和村民“双赢”。

  图片

  洛阳镇竹笋加工车间航拍图
  洛阳镇板长村拥有大片天然竹林,产出的竹笋外形完整,色泽鲜嫩,清脆爽口,营养丰富,是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也是洛阳镇特色农产品之一。洛阳镇立足南岭生态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围绕绿色高质量发展,打造“竹笋加工”产业新业态,激活洛阳镇“百千万工程”新引擎。竹笋加工车间项目,以280元/吨收购原材料,以提高竹笋附加值为目标,以提升竹笋品质为标准,逐步分类生产生笋、酸笋、笋丝、笋片、笋干及生物质燃料等产品,打造高附加值竹笋产业,不断提高综合效益,提升产品销量,提高品牌知名度,推动洛阳镇竹笋产业提质升级,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洛阳镇围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帮助板长村选准产业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竹笋加工新业态,增强村级集体造血功能,逐步打造生产、加工、展示、销售全产业链新模式。通过引进竹笋加工车间项目,依托乡村振兴帮扶车间建立,实现地区竹笋加工行业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彰显洛阳特色的竹笋产业,进而解决竹笋种植农户小而散等问题,逐步实现竹笋行业聚拢,预计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竹笋达3000亩,形成“集群效应”,为产业发展提质赋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