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城镇地处乳源瑶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区,是乳源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和信息中心,常住人口占全县的54%,经济总量约占全县的75%,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口多,具有矛盾纠纷多样化、治安形势复杂化等特征。同时,因地处城乡结合部,涉及拆迁项目较多,土地权属争议、征地纠纷矛盾问题突出。
基层安则天下安,如何答好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这道必答题?乳城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锚定“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目标,积极探索“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建立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多方联动、以和促解的调解模式,多元共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开创新时代平安乳城、幸福乳城新局面。
一、建强“1个中心”先手棋。建阵地抓指挥,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
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中,“1”指综治中心,是“1+6+N”整个工作体系的核心枢纽,发挥着统筹指挥、协同落实的关键作用。
乳城镇紧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这一打造纵横贯通“治理中枢”的关键环节,深入实施强基工程,推动综治中心建设,配齐配全群众接待厅(中心受理总台)、平安法治办公室、矛盾纠纷调处室、监控研判室、心理咨询室、网格化工作室,“粤平安”、雪亮工程等平台统一集中到中心调度。搭建起集指挥调度、纠纷化解、服务群众功能一体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
2024年8月,乳城镇通过整合现有办公资源,稳步推进广东省司法惠民服务中心试点建设。投入约8万元对镇综治中心进行扩建升级,实现综治中心、中心法庭、巡回审判点、司法惠民中心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司法所等无缝对接。充分整合派出所、法庭、检察室、司法所、信访、应急、民政、妇联、综合执法等多部门力量,建立健全“常驻、轮驻、随驻”制度,完善“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融合多部门职能优势,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打造起便民利民新模式。
综治中心运作至今,其中核心枢纽作用不断得到检验,高效妥善化解了一系列矛盾纠纷。
“非常感谢你们为我们排忧解难”、“(他们)真的很负责,有时候接到我们的电话已经很晚了也会赶过来处理”。润达物业的工作人员到乳城镇综治中心,将两面印着“公正调解 化干戈为玉帛”“纠纷圆满调解 锦旗见证真情”的锦旗送到工作人员手中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2024年8月,通过群众主动联系,申请解决小区内某商铺下水主管管道破损导致污水严重渗漏问题。接到群众反映后,镇综治中心迅速组成调解小组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到现场仔细走访查看小区的渗漏位置与周边受污环境,多次约见业委会、商铺业主和物业公司详谈,认真听取各方意见。经过反复调解做工作,推动大家共同出资改造,最终小区渗漏管道顺利改造完工。
(强中心:群众到乳城镇综治中心赠送锦旗)
二、整合“6方资源”关键棋。排隐患解纠纷,提升平安建设工作效能。
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中,“6”是主力军,在综治中心统筹带动下,综合网格、公检法司基层政法力量和“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等信息化支撑平台发挥着诉源治理、矛盾化解、法律服务等专业优势和主导作用。
乳城镇以精细化网格建设为基点,将全镇18个村(社区)科学划分为73个网格,统筹综合网格内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等工作,推动将“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纳入综合网格化管理中,努力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配强村(社区)综合网格工作力量,建强一支组织严密、素质过硬、群众满意的网格员队伍。统筹基层网格员为矛盾纠纷排查先锋队,建立“事前信息收集、事中调度处理、事后化解稳控”机制,充分发挥“粤平安”云平台一张网和综合网格平台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作用,提升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实现矛盾纠纷全域感知、全时预警、全网指挥。2024年,“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系统共上报录入9607宗网格事件,成功办结9572宗,办结率达99.6%。
以政法力量为保障,深化诉源治理、警调对接、人民调解,加快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其中以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基层政法力量作为主体,积极发挥统筹协调好202名平安志愿者、60名网格员、72名法律明白人、25名人民调解员、16名社工、8名村居法律顾问等补充力量,做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把信访问题和矛盾隐患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依托“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乳城综治中心统筹协调公检法司等基层政法力量,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凝聚政法合力,联动推进矛盾纠纷化解。截至2024年8月20日,乳城镇成功调解群众来访登记矛盾纠纷322宗,12345政务热线办结749件,顺利办结率接近100%。
(整资源:基层政法力量参与到群众信访问题和矛盾隐患调解)
(二)凝聚“N种力量”制胜棋。护平安促善治,强化组织力量支撑保障。
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中,“N”指其他综治力量。如何凝聚“N”的补充力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镇党委和政府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参与基层平安建设。通过规范化建设基层治安联防队,进一步激发“红袖章”、义工协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社工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形成专业力量引领下的新时代群防共治模式。全镇平安志愿者、社工、村居法律顾问、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不断扩大基层治理“朋友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经常看见民警和治安志愿者在这一带巡逻,心里很放心。”乳城镇居民林先生感慨。近年来,在辖区市场、学校、医院、公园等周边地段,“红马甲”“红袖章”“藏青蓝”高频出现,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林先生描述的这一幕,是乳城镇凝聚“N的力量”群防群治的有力实践。
(聚力量: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坐镇”现场为村民提供专业法律业务咨询)
乳城镇按照“因地制宜、有利发展、群众自愿、便于组织、规模适度”的原则,积极探索党的组织设置,把党组织覆盖建立在各村(社区)、群团、社会组织中,指导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依照《村规民约》开展村民自治、参与村务管理,较好的实现了思想工作联做、公益事业联办、生活环境联建、文体活动连抓的目标。
从学习潮州市凤凰镇的“茶+调解”工作法的实践,到梅州客家人的“客家矛盾客家调”——祠堂议事法,再到河源市紫金县推广的“禾坪说事”制度等做法,乳城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逐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机制,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让这项源于群众创造的基层工作经验,回归于群众实践,回归于群众自治。在乳城镇云门村,一颗百年香樟下,一张圆桌道出了“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的第一重密码——百姓事、百姓议,大家事、大家办。运用村规民约、民俗民约,较好地化解了大量的民间矛盾纠纷,有效推进农村社会多元共治,基层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初步形成了热心公益、民风淳朴、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