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乳源新闻 > 专题报道 > 热点专题 > 创建平安乳源

“触角”伸得长 “靶心”瞄得准——乳源瑶族自治县开展基层治理工作侧记

时间:2015-09-23 15:48:00 来源:乳源县政府 访问量: -
【字体:

    核心提示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把发展的目光投向基层,把治理的重心放在基层,才能有效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

    近年来,乳源瑶族自治县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模式,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畅通信访渠道、深入开展综治信访维稳等工作,切实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着力实现基层治理参与主体从一元向多元转变,工作重心从维稳向维权转变,监管视角从封闭向开放转变,服务手段从单一向综合转变。正是这“四个转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乳源开展基层治理的做法和成效,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亮点一 延伸基层治理触角

    “以往基层治理主要依靠的主体是基层党委政府,矛盾纠纷较为集中,给治理工作增添了较大的难度。”乳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苏葵介绍,近年来,乳源通过选优培强村、组两级领导班子,着力促进基层组织均衡协调发展,逐渐由治理主体单一化转变为县、镇、村、组齐抓共管多元化治理局面。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乳源在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中便突出政治素养,把党性强、作风好放在首位,注重引导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精英、复员退伍军人、优秀高校毕业生等群体进入村“两委”班子,实现了班子结构更优、素质更高、能力更强的目标。同时,该县将“村村强”工程列为县党建创新书记项目,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通过县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选派驻村整顿工作组和“第一书记”,采取“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方式分类施治,有效解决了村级班子服务意识不强、信访矛盾纠纷多、管理欠民主欠公开等问题。

    开展基层治理工作,必须抓好“最前沿”。据介绍,近年来,乳源以农村基层最末梢的村民小组为突破口,开展以“有健全的班子、有可行的发展规划、有民主的决策程序、有规范的理财制度、有科学的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村民小组“五有”规范化建设,并建立了民情收集、分析、解决、反馈、通报等制度。通过制度的规范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基层治理工作中来,管理更加科学,决策更为民主。为督促组委会成员履职尽责,每年年底还会召开一次村民小组述职评议会,对村民小组组委会成员进行评议,并确定等次,有效激发了组级干部的工作热情。

    亮点二 规范监督管理平台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一直以来都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群众的广泛关注。记者了解到,乳源以此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推进村级“监督管理平台”的规范建设,实现了监管视角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使村级事务进入全民监督新模式。

    “过去村里需要公布一些信息,都只能通过传统的张榜方式。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在已经可以通过自助查询机了解村里的情况,非常方便快捷。”如今的变化让乳源不少基层群众津津乐道。

    据了解,乳源依托向下延伸的县政务服务一体化应用平台,建立了农村“三资”管理服务实体办事大厅和电子网络大厅,形成实体大厅公开与网络大厅公开有机结合、同步运作的公开监管模式。如今,不仅县、镇各级职能部门可随时调用和分析经济数据,村民也可以通过便民服务站的自助终端查询机,或者通过电脑、手机随时上网查询本村的“三资”数据及变更情况、涉农补助、村务公开、惠农政策等信息。

    同时,为加强集体资金的监督,乳源在全县实行“村财务镇代理”的基础上,推进“组账镇代记”工作,519个有集体收入的村民小组所有资金一律存入“组账镇代记”办公室专用账户,指定专业人员代理会计账务,村小组只设报账员,有效解决了村民小组“有账无人记、有账不会记、记账不规范”等问题。各村民小组均成立理事会,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资金处置事项,均严格按照组委会提议、理事会商议、报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审议、户代表或村民会议决议的“三议一审”制度议事决策,确保村级决策公开透明。

    亮点三 夯实综治维稳平台

    今年以来,乳源通过基层矛盾纠纷排查,排查出了229宗矛盾纠纷,其中已化解192宗,调处成功率达83.8%,其余37宗仍在调解过程中。全县没有发生一起公共安全暴力极端恐怖事件、规模性群体事件及重大安全事故。

    “我们在实践中始终积极探索构建源头治理体制机制,把解决好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摆在首要位置,从严落实涉农维稳主体责任,全县呈现出安全、和谐的氛围。”乳源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罗天松介绍说。

    据介绍,近年来,乳源大力完善了县、镇、村(居)综治信访维稳平台,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体系,大量民间纠纷在基层一线得到化解,一个个村风文明、和谐稳定的新农村悄然呈现。一方面,乳源严格落实基层组织综治维稳责任,通过责任到人,科学考核,明确程序,取得了显著效果。另一方面,要求镇村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及时分析矛盾、化解纠纷。

    “县委要求村(居)每周、镇每半月、县直成员单位和全县每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会,镇干部每周二也都要到各村委会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排查突出矛盾纠纷,从源头上预防不稳定因素的出现。”罗天松说。

    记者了解到,乳源还结合全县深化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强化与综治、信访部门的联系,做好涉农矛盾纠纷排查与形势分析研判,启动了查办与预防涉农领域职务犯罪、违法违规用地、农村财务管理等专项整治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林地确权登记颁证。

    乳源县委办副主任、信访局局长丘振强表示,近年来,乳源信访部门通过畅通信访渠道、实行诉访分离、严厉打击缠访闹访行为等方式,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推动了基层治理工作的开展。

    亮点四 搭建惠民服务平台

    由于地域范围、经济发展水平等各种条件限制,以往的基层社会服务发展一直较为滞后。为此,乳源坚持把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在搭建“农村服务平台”上狠下功夫。

    据了解,乳源建立了覆盖县、镇、村三级的行政服务体系,各镇依托镇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成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计生户籍、新农保、民政低保等窗口,有14项行政审批和社会服务事项。全县102个村委均建成村便民服务站和网上办事服务站,覆盖100%的行政村。

    乳源三级行政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实现了“一站式”服务向基层延伸,而且切实转变了基层干部作风,提高了办事效率。

    记者了解到,乳源自去年11月开始,便启动乡镇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活动,9个镇由镇领导班子成员牵头,538名乡镇机关干部、站所负责人等组成的115个驻点联系团队,分别挂钩联系115个村(社区)。每周二进驻挂钩联系点,用半天时间在村(社区)接访群众、半天时间入户走访群众,向联系群众发放《民情联系卡》,向低保户、五保户、致富带头人等特殊群众发放《党员联心卡》,记《驻点日记》、《民情日记》,及时解民忧、纾民困。

    数据显示,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直接联系群众154921人次,收集诉求和建议9558条,解决问题9437宗,暂未办结的及时进行了回复,做到了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乡镇干部走进群众,融入群众,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满意,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典型展示

    五级网格化管理打造幸福东坪

    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镇地处县城西北部,集瑶区、山区、移民区为一体,瑶族人口较多。由于各方面原因,该镇在基层治理方面一直存在较多问题。去年以来,东坪镇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着力加强基层治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镇呈现出了生产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全镇移民人口众多,生产难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东坪镇党委书记廖功文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东坪镇首先突出发展生产,利用自身优势,扶持库区移民种植水果,并给予每亩补贴250元,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种植热情,仅今年就增加了种植面积2000余亩。同时,东坪镇还引导村民沿路发展农家乐。据了解,东坪镇坐拥风景秀丽的南水水库,每年都能吸引众多游客前去观光旅游。廖功文介绍,今年全镇已经增加了10家以上的农家乐场所,通过接待游客,提供食宿服务,有效带动村民增收。

    廖功文介绍,在信访维稳工作中,该镇注重源头治理、主动治理。通过层层分解、分片包干的方式,形成镇、村、片、组、格五级网格化管理格局,并将干部绩效与实际考核成绩进行挂钩。他表示,这样做的效果就是镇村干部都要主动进村入户,了解群众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数据统计,今年东坪镇到镇一级的信访量对比去年下降了50%,到县或以上级别进行上访的数量为零,对比去年下降了100%。

    在党建工作方面,东坪镇在各级党组织中大力推行驻点服务、上门服务、全面服务、真心服务“四项服务”,着力打造连心、民心、怡心、暖心等“四心工程”,努力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切实提高村级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深化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在东坪镇汤盆村,村民手中都有村委发放的民情联系卡,卡上填有驻村工作组、“两委”干部及党代表的联系电话,方便村民随时反映问题。汤盆村村支书杨祥联表示,村里已经开通了民情110,要求干部24小时开机,同时还悬挂了“民情信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社情民意。一系列举措,使这个去年还是软弱涣散村的汤盆村面貌一新。

    记者了解到,为了确保基层治理工作的稳步、全面有效开展,东坪镇还积极突出创建文明农村、改善民生、检查考核等工作,全方位保障基层群众的权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记者手记

    基层管理离不开法治

    “基层管理离不开法治。”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乳源的干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法律来管理基层事务,即基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活动依照法律管理,公民的所有行为依照法律进行,使基层的一切活动和工作,都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当今社会,如何全面深入排查基层矛盾纠纷,并依法及时进行处理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工作“难题”。该项工作的推广,不仅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更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与人民群众的相互理解。我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基层管理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今年以来,乳源没有发生一起公共安全暴力极端恐怖事件,没有发生一起规模性群体事件,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到各级上访的数量明显下降。根据省综治委今年通报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乳源瑶族自治县2014年群众安全感位居韶关市第一,得分85.35分,处于民意调查国际标准的优秀水平。一系列成果的取得,既是对乳源开展基层治理工作的肯定,更是社会之幸,百姓之福。

 

(韶关日报2015年9月23日A3专题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