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必背镇,瑶族人口约占80%,瑶语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居住于此的老人都习惯于使用瑶语进行交流,而多数汉族干部和年轻干部不懂瑶语,导致干群之间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为了解决瑶汉干群之间的语言交流问题,建好建强社区党组织,同时为了弘扬瑶族传统文化,激发更多人对瑶族文化的兴趣,必背口社区开展了“瑶语桥”瑶汉互助互学项目,创建了“党建+瑶语桥”特色品牌。
瑶语学习抓重心,党员示范入民心。必背口社区建立了党建引领“一社区一特色”的特色志愿服务品牌“瑶语桥”课堂,每个月都会邀请瑶语老师以双语教学的方式,为汉族干部职工、外来务工人员普及日常瑶话用语、宣传瑶族文化和进行重点工作政策宣讲。“瑶语桥”课堂的老师有服务群众多年的社区党员干部、有作为瑶语文化传播者的镇干部还有对瑶族文化有着浓厚情感的村民们,他们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精心准备多样化的“瑶语桥”课堂。近年来,“瑶语桥”课堂与“百千万工程”“乡村绿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学习日常用语的同时,党员干部还为学员们用瑶语进行政策、文化宣讲,将重点工作与当地瑶族文化结合起来,让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村民更好地了解工作内容,让镇村干部能更好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工作,为推进工作奠定了群众基础。“瑶语桥”课堂开设一年多以来,已开展培训2000余人次,发展成员120余人,其中瑶语教师20人,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70余场。现如今,不少汉族学员已能听懂常用的瑶语,有的学员甚至能与瑶族同胞进行日常交流,进一步拉近了瑶汉同胞之间的距离。
瑶语学习强互动,形式创新聚民情。在瑶语学习中,从最基础的日常交流用语学起,将瑶语培训学习贯穿于讲瑶族文化历史、讲红色故事、讲瑶族家风、讲非遗传承、讲民俗风情,多维度多形式展开瑶语培训学习。不仅教师使用多种新形式进行教学,学员也用多种新方法强化学习。学员会做好瑶语笔记,使用谐音的方式记忆瑶语,在日常交流中融入一些瑶话,加深对瑶语的印象,还会录好瑶语的发音,尝试使用科技手段辅助瑶语的学习,例如“大家好”瑶语为“叨叨冷”“瑶山茶”瑶语为“勉梗渣”“瘦身鱼”瑶语为“标gie”……让瑶语更好地传播和传承。课余时间,学员们还会结队到必背镇民俗文化陈列馆进行参观学习,从瑶族发展历史角度、人文风俗角度、文字图腾等多方面了解瑶族文化,为瑶语学习奠定一定的文化基础。
瑶语学习重实践,党群共筑“瑶语桥”。“瑶语桥”课堂不限于生硬的语言学习,必背镇还利用谐音建立了“勉腾勉”(人帮人)志愿服务项目,融入了下辖8个村(社区)的特色志愿服务活动。2023年至今,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60余次,服务群众包括老人、孩童约500人次。在每年的传统节日,社区会组织开展“瑶语桥”互助互学活动。2023年开展了以“春风十里、芳华如你”为主题的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系列活动,社区党支部委员、居委副主任廖聪香带头组建了“社区瑶汉健身舞蹈队”,邀请党员和群众共同参与,让党群关系更加密切。2024年社区开展“喜迎端午·情暖社区”端午节主题活动。粒粒米、颗颗心,浓情粽意社区情,活动前,社区党支部书记盘良发用瑶语向大家讲解了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让瑶语渗透到群众生活当中。社区在党群服务中心还设立了双语服务岗,工作人员主动用瑶语与居民交流,用双语为群众办好微小实事、急事难事,进一步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党群关系。
“瑶语桥”互助学习项目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激发着同学们对探索瑶族特色文化的兴趣。必背镇将持续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学习用瑶语讲解非遗历史文化遗产,当好民俗文化“发声筒”,讲图腾、讲刺绣、讲家风、讲礼仪、话家常,创新传播形式,丰富传播载体,在为家乡代言“发声”中逐步培育新的乡愁,将瑶族优秀文化传扬出去。
(供稿:必背镇 赵紫琦 易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