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九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5个项目上榜,涵盖传统医药、民俗、传统技艺三大类别。至此,我县非遗总量从21项增加至26项,并将有5项推荐申报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是建设广东省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一项重点工作。第九批县级非遗项目推荐申报工作自2022年启动以来,历经线索搜集、田野调查和正式申报3个主要阶段,以及初审、专家评审、公示、公布等法定程序。不同以往的是,本批次首次通过公开发动的形式,鼓励基层政府、社会团体、企业自主申报,首次出现非文化系统事业单位为申报单位的项目,体现了行业领域的专业性特点。
第九批非遗项目的公布,丰富了县级非物质文遗产名录,特别是将瑶浴列入非遗,将对瑶药文化的传承和药浴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面,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五项非遗的多彩魅力:
瑶族医药(乳源药浴疗法)
瑶族医药(乳源药浴疗法)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宋代《齐东野语》第二十卷记载:“方春时,瑶女数十,歌啸山翁,以寻药挑菜为乐。”在《曲江县志》(乳源部分地区曾属曲江管辖)载:“瑶人……俱居县西北境,……平时多出于桂头圩贸易,或负药入城,药治颇效。”瑶族人民世居深山密林,瘴气弥漫,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乳源瑶族人民总结出了具有抵御风寒、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等疗效的药浴疗法,形成了瑶族医药(乳源药浴疗法)。
传统瑶族医药(乳源药浴疗法)主要流程:先将多种药材放在锅里烧煮成药水后,倒入木盆中,将木凳置于木盆里,人则坐在木凳上,让药蒸汽渗透到人体骨骼经络中。待药水温度适宜后,则用药水进行药浴洗澡,达到祛风除湿、驱除疲劳、舒经活络、防治感冒伤风、治疗皮肤病、风湿等功效,尤其对妇女产后保养护理最为有效。该疗法主要包括煮提药液、药汽熏蒸、药水洗浴、浴后护理等程序。
瑶族医药(乳源药浴疗法)是瑶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是瑶族人民总结出的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手段,是瑶族医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保护、传承该遗产项目对于推动传统医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乳源邓氏正骨法
乳源邓氏正骨法与瑶医文化一脉相承,瑶族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是传统中医治疗骨伤病的一种方法。据《乳源文史资料》(1986年版)记载:“邓良(1905—1984),十七八岁时(民国时期)与瑶族人氏‘补顶佬’学习采药看病。”经过长期实践,邓良对跌打伤科学问医术坚持钻研、精益求精,不断优化配方、疗法,产生止血、止痛、消炎、杀菌、排脓、干水、生肌等功效,成为邓氏独创并流传至今的疗法。
邓良于1955年在乳源创立跌打伤科,由于其正骨手法巧妙,用药特殊,疗效显著,深受当地群众赞扬。邓氏正骨法从骨折的复位到药物治疗,从夹板固定到练功疗法都有细微的讲究,具有不开刀、见效快、费用低、治愈率高等特点。邓良总结一生的医疗经验,编写出《药性指南》一书,并将医术传于儿子(邓喜慈)、孙子(邓善乐),使得邓氏成为当地有名的正骨跌打世家。据《乳源瑶族县志》(698页)所载:邓喜慈,继承父辈医德、医术,不少患者远道求医,1982—1989年,每年平均治愈骨折患者150多例。如今,邓善乐成为邓氏正骨法的主要传承人,在乳源开设邓良筋骨保健中心作为行医地点,许多省外、国外的患者也慕名前来看病就诊,治愈患者无数,深得广大患者的肯定。
乳源邓氏正骨法是三代邓氏医学传人的医疗实践、积累经验,不断总结和创新的成果,不仅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精神和肉体的痛苦,更为中国传统医学技术的继承、发展和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
乳源瑶族打棕绳
《乳源瑶族调查资料》(1957年版)在记述北山瑶(即乳源瑶族)手工业时,对乳源瑶族打棕绳进行了描述:“制棕是剥取棕皮,制成棕绳与棕蓑。棕绳的制作,是先将棕皮析为细线,继将棕丝搓为棕线,最后则拼两棕线而成绳。”可见,打棕绳早已成为乳源瑶族人民重要的手工业。
乳源瑶族打棕绳,是一种以棕皮为原材料制作绳索的传统手工技艺。制作棕绳所用的是天然生长的棕树皮,首先将采摘来的棕树皮水泡,手撕、剪刀剪等方式将棕皮抓成一条条棕丝,然后一手将棕丝捻成细线,一手转动竹器收线。经过抽单棕绳、双绳等工序,才能作出一条棕绳。瑶族棕绳制作非常精细巧妙,使用范围广,相比尼龙绳,棕绳具有不变形、不易腐烂等优点。一根根小小的棕绳还承载着几百年来瑶汉等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交融,共同推动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深沉而悠久的历史。
乳源瑶族打棕绳是传统棕编技艺的重要表现形式,保护、传承技艺对于推动传统竹编技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斗笠编织技艺
斗笠编织技艺是以竹为原材料制作遮阳挡雨工具的一种传统竹编手工技艺。据桂头镇小江村委新湖广村村民口述,新湖广村斗笠编织历史悠久,其先祖于清嘉庆十四年从湖南郴州市宜章县梅田镇竹坪村迁入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小江村委新湖广村,斗笠技艺随迁传入乳源,距今已超过200年历史。
斗笠编织以竹为主要原材料,以竹篾为骨、以箬竹叶为肉,以吊丝麻竹篾缠边,是一种传统的开发纯天然生态环保产品的环保技艺。斗笠,其大小如斗,中央呈圆锥形或圆形,四周为圆盘形,编织工艺制作非常精细巧妙,每一顶斗笠都是一件手工艺术品。乳源斗笠使用广泛,销售覆盖整个乳源境内,甚至辐射整个韶关、清远以及湖南宜章等地。
斗笠编织是传统竹编技艺的重要表现形式,保护、传承该技艺对于推动传统竹编技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侯安都卫国出征纪念
侯安都(公元519—公元563),字成师,始兴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桂头镇)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开国元勋。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梁将侯景起兵反梁,社会动荡。台城内外,“横尸重沓,血汁漂流,无法行路”;长江下游,“千里绝烟,白骨成聚”,江南人民对侯景的暴行恨之入骨。侯安都招集兵甲3000人,保卫乡邑。次年,始兴郡太守陈霸先率精兵3万讨伐侯景,侯安都引兵归从霸先,参加平叛战争,平定了“侯景之乱”。据清《韶州府志》引自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朝奉郎知白州(今广西博白)李渤记略:“……山下之庙则司空侯公故家也。公名安都,字师成(成师)……到今里中习俗,风流慷慨犹存。时或旱涝,四远来祈,未旋辄应。公之族有登进士第者,名晋升,字德昭,托予记之。又作迎神送神之诗,以遗其乡人,使岁时祈报,得以长言而咏焉。”由此可见,人们举行祭典仪式纪念侯安都出征早已成为当地民俗活动。
侯安都卫国出征纪念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经过长期的传承发展,现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典仪式。侯安都卫国出征纪念仪式主要包括扫除、宣读祝文、焚香礼拜、传统节目表演、对唱山歌等流程。一千多年来,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等日子,善男信女及广大民众都到供奉侯安都上司庙祭拜,其中农历三月初三侯安都诞辰日更为隆重热闹,整个寺庙都洋溢欢乐、喜庆的氛围,现场热闹非凡。
侯安都卫国出征纪念作为一项传统民俗,是一场当地群众纪念侯安都将军英勇善战、忠烈爱国的精神,表达祈祷祛病避灾、福运连绵愿望的特色活动,有助于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历史,陶冶思想道德情操。